【轨物推荐】事关科技成果转化!二十届三中全会有这些最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7月19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介绍了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的改革。

行业平台【技术转移研究院】研究了怀进鹏的讲话和答记者问全文,摘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最新精神原文如下:

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精神,传递了多个重要信号,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主体地位的强化这表明政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更加重视企业的市场导向作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更直接地感知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高转化效率。

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生态。这有助于打破科 研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机制改革的紧迫性: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面临一些机制障碍,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国资管理制度的冲突、审批程序繁琐时效性差、科研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科研评价体系导向问题、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不足,以及成果转化载体平台和中介服务能力不足。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旨在破除这些障碍,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改革方向:改革方向可能包括优化激励政策、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转化流程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三、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金融体制是支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意味着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科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这有助于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提升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是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举措。高等研究院可以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和优质科研资源,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意味着要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可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怀进鹏介绍改革情况

党的二十大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次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我简要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三点情况:一是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二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三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大家知道,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决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决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怀进鹏答记者问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上个月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由高校牵头的占到三大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两位最高科技奖得主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也都来自高校。请问,下一步要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加有效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怀进鹏:

谢谢您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肯定。我们都知道,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理解,高校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我们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我们将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二是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三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我们将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引导支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我们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页    行业新闻    【轨物推荐】事关科技成果转化!二十届三中全会有这些最新精神
创建时间:2024-07-22
浏览量:0

请完善以下信息,获取完整案例资料!

咨询问题 *

联系人

联系电话 *

公司名称